5月7日至9日,浙江省“华神杯”第十九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浙江省分区赛在台州学院举行,我校学子积极参与。其中,“巴别塔”团队和“尖峰”团队分别斩获省一等奖与省三等奖。
“巴别塔”团队由我院城规系的黄浩杰、徐方俊和朱梓睿三位同学组成,指导老师为吴樟荣、章旭健。“尖峰”团队由我院城规系葛锴均以及工学院的周垚和周嘉润三位同学组成,指导老师为陈志文、徐淑娟。
据悉,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浙江省土建类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的学科竞赛。该竞赛旨在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并与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接轨,为浙江省选拔参赛力量。
成功,是努力量变的必然结果
3月21日,我校第十六届结构设计竞赛结束之后,省赛的选拔与培训便马不停蹄地展开。3月下旬开始报名,4月15日确定名单,5月5日晚通宵制作最终模型,7日至9日参加省结构竞赛。
时间虽紧,但我校六位学子都充分利用一切课余时间,自愿放弃假期,投身于模型制作当中。从三天两个模型,到两天两个模型;早出晚归,一天工作八小时;结束时间从晚上10点,到11点、12点、1点,最后甚至直接睡在实验室……他们积极备战的同时,指导老师们也尽心尽责,为两支队伍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和各种指导意见。我院章旭健老师深夜两点还在比赛交流群中与“巴别塔”团队成员进行交流,讲解模型的薄弱点。
从左到右依次为:黄浩杰、朱梓睿、徐方俊
从左到右依次为:周嘉润、葛锴均、周垚
在尝试和突破中,他们向目标靠近
“当初我们在选型的时候参考过很多结构,主要都是从主柱入手。我们的结构设计从‘一柱’过渡到‘双柱’,最后定型于‘四柱’模型。”“巴别塔”团队如是分享道。该团队以稳中求进为主旨。在面对赛前老师指出备赛模型稳定性差、比赛现场竹皮材质不佳、质量偏轻等问题时,他们毅然决定将原本130余克的设计模型进行稳定性强化:斜拉加固。
模型的总质量,是比赛评分的重要标准。因此,如何减重便是比赛的一大难题。所幸,吴樟荣老师提出运用榫卯插销结构的方法,使模型减少使用10余克胶水;黄浩杰则提出利用主柱的横向距离,将砝码固定于二级平台之上,减去原有平台横梁所占质量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减重。该方法被团队成员戏称为“皇帝的平台”。此外,徐方俊的打磨功夫也为减轻模型整体质量立下大功。模型质量从300g,再到250g、180g,最后到130g,一次次的突破皆是该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另一边,“尖峰”团队也在备赛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他们在下大上小的结构基础上采用了四面倾斜结构,但此法却引起一级平台无法卡稳的问题。直到比赛前一天晚上,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选择在一级加载面下增加一个十字斜撑,并且裁出一条竹皮来制作围栏,成功解决了无法卡稳的问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在比赛时间长达9个小时的赛制下,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合作则显得至关重要。在“巴别塔”团队创立之初,部分成员动手能力较差,所磨的十余根杆件长短不一,但在其他成员的鼓励下,该成员的动手能力进步飞速,数日后便能熟练地磨出十多根长度相同且截面平整的杆件。此外,他们还有着合理的分工,以流水线的形式进行模型制作,在自身任务完成之余,还会帮助团队内其他成员,以加快制作进程。
从上到下:朱梓睿、徐方俊、黄浩杰
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当然也有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但“巴别塔”团队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遇到瓶颈时,他们善于战略性撤退,来到北田进行长跑、俯卧撑、引体向上等放松式锻炼,在体育运动中放松身心并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尖峰”团队的成员来自我院和工学院两个学院的不同年级,因此大家的课程安排不同,空闲时间重合少。但为了整体进度不落后,他们选择将每个人的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即在成员未到齐的情况下也能完成个人的任务。团队成员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一边交流一边制作,给制作模型的过程增添不少乐趣。
老师点评
同学们不辞辛劳,认真准备,做了大量模型,进行了几十次加载试验,成绩虽不太理想,但过程十分精彩。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希望大家积极参加,提升综合素质。
——陈志文老师
省一等奖作品欣赏
第十九届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题目为观光塔结构设计,此模型的名称为巴别塔,质量为145.4g;设计过程中从优化结构设计、优化连接方式到优化平台,力求在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用更少更轻的材料承受更多的重量。
该模型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L形构造,稳定性好;第二,榫卯结构,插销式连接,在左右晃动中受力均匀,减小振动效应;第三,下大上小,基础稳固。
省三等奖作品欣赏
该观光塔名叫“尖峰”塔,寓意着像尖峰山一样稳固,质量为150.7g。此模型同样采用了L型主柱设计;此外,在采用上小下大的基础上创新使用四面倾斜结构,这使该塔底部更加稳固;最后是插销装配,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组的特色装配模式。
结构设计竞赛秘籍分享
结构设计要大胆,模型制作要心细。一个好的模型,是无数次“崩坏”试验的结果。
孤军奋战是大忌,团队协作方为上上策。
比赛过程:合理分配时间,尽量减少成员前期空闲时间。
“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会在未来串成一条线。”比赛固然会占用一些课余时间,但它同样也是我们提高综合能力的最佳平台。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不劳而获的,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愿我们都能拼尽全力,不悔青春!
文字 ︱ 李昊 黄依琳
图片 ︱ 参赛团队
编辑 ︱ 黄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