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院暑期实践队前往金华市坛头村,开展“青春筑梦坛头村,笃行献礼二十大”实践活动。从磐安乌石村到曹宅雅里村,本次暑期实践队成员继续秉承学院实践队沙盘制作的传统,以1:500比例制作坛头村沙盘模型。
坛头村村内建筑类型复杂,主要分民居和明清古建筑两大类。坛头普通民居风格朴素、形态相近,而婺派古建筑风格独特、形态多样,具有较大的风格差异。同时,由于坛头村旅游业的开发,许多建筑尚在建设或拆迁中,建筑地点和类型不确定性较大,提高了沙盘的制作难度。为真实复刻村庄的风貌,实践队成员们在观察卫星图、CAD图的基础上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以求精准把握坛头村每一处建筑的特点。
沙盘制作中“有风有雨是常态”,面对挑战更要坚持“风雨无阻的心态”。沙盘制作伊始,由于队员未取得坛头CAD图,需要借助卫星图绘制模型底图。“卫星图上部分景观较模糊,但考虑到沙盘对村庄还原度要求较高,我们在前期进行了十余次实地考察。”队员叶梦燕补充道。
制作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坛头村地势高低差距较大:居民区地形较平,古建筑区地势较高。经过商讨,队员们最终一致决定采取泡沫板加高地形的方法。实践队成员方海涛在采访时说:“泡沫板需要手工打磨、上泥,对精细度要求很高。尽管使用泡沫板会耗费我们更多时间和精力,但能更加真实地还原村庄样貌。”
精雕细琢每一道工序,于沙盘制作中践行工匠精神。队员郑奕一承诺:“在还原建筑的工作上,我们会选择在实地考察时进行拍摄并做好记录,尽可能使一草一木都做到精准还原。”
优化创新沙盘制作流程,提高团队协调配合能力。制作初期,队员们采取分区域搭建房屋的方式。然而,因沟通协调不充分,沙盘制作过程中,不断出现“一房二建”现象。经讨论,队员们决定采取“流水线”式分工:你画线、我割板、他粘贴墙体……打造房屋雏形,盖上瓦片纸,用颜料粉刷墙体,经过一道道工序,一座座房子显出雏形。通过标准化的处理和流水线式的合理分工,队员“造房”的效率大大提高。
推陈出新,因地制宜,阐述沙盘新内涵。今年暑期实践队成员们在以往常规的沙盘制作工程之外,创新性为沙盘添加“导游词二维码”元素,增加了沙盘文化内涵的厚度和服务游客的温度。游客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有关坛头村景点的详细介绍、文化史迹。
据悉,“微坛头”沙盘直观立体地展现了坛头村目前的整体样貌,不仅能够起到一定的旅游宣传作用,也将为村落景区后期的扩建和改造提供指导。以专业知识对接社会需要,我院暑期实践队从乡村治理与振兴角度出发,助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性旅游开发。
文字 | 郑奕一 史柔柔
图片 | 吴欣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