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第十八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时间: 2022-12-05 作者: yl23455永利官网 浏览次数: 873

规划成就未来,实干助力梦想。122日晚,浙江师范大学第十八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决赛于16幢众创空间举行。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施祺方、浙江理工大学招就处处长梁琳、浙江工商大学招就处处长刘静、浙江计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高秋艳、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建钟、衢州学院学生处副处长楼琛担任比赛评委,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马莉致开场辞。本次比赛由主题陈述与现场答辩两部分组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八位选手结合自身实际与社会大背景,围绕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规划等方面,讲述自己同目标职业的故事,畅谈人生规划。一号选手郑不凡从邮差的故事引入,她愿手持“信仰的信”,成为一名共青团团校教师,在祖国大地书写爱与忠诚。三号选手凌晓慧立足司法正义与人民诉求,立志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司法所公务员。四号选手石扬远经历军旅生涯的磨砺,愿以己身守护国旗光荣,决心成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队员。

 


五号选手吴恭蕊深感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日渐式微,计划以AI方言标注师的身份,运用现代科技,拯救即将消逝的方言。六号选手顾中慧紧紧围绕“to be international”的理念,致力于成为一名数学国际双语教师,在国际领域抒发中国教育之声。七号选手刘柯依紧密结合文学复苏的时代大背景,从自身理想职业——编辑的角度出发,擘画新时代文学发展蓝图。八号选手俞坤宏心独具,以传承民族历史为已任,在成为一名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的道路上探赜索隐,坚定前行。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我院地理202班的周书夷阐述自己的归志:回到田间地头,用所学地理知识造福人民大众。认识到气候环境日益多变、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的社会现状,满腔报国热情的她,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人民的诉求,此后决心成为一名乡镇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者。根据霍兰德测评结果,她明确了自身的职业优势:具备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做事目标明确,目的性强;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将个人融入到社会建设中。这些优势更加坚定了她选择这一职业的信念。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新青年肩负着夯实国家基层体系的重任”的嘱托,周书夷认识到当今基层发展缺少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而自己作为地理专业的人才,兼具地理工作者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设备操作、水质测量、遥感地质勘探等实操技能,为守好耕地红线、落实防灾减灾、管理地理公共服务等基层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周书夷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努力磨炼自身素质。她实地考察,走访坛头村、雅里村等多个乡村,测量土壤和水质情况,提升地理实践素养和考察调研能力。她积极参与各项赛事,在省防震减灾比赛、“互联网+”大赛中融合地理科学技术与服务管理平台,精益求精,让地理科学知识用之于民,在基层管理实践中发挥“1+1>2”的作用。这些实践经历更让她深刻认识到地理人才是基层管理的重要力量。



在她的职业决策中,家人的言传身教起到重要作用。身为副县长的舅舅告诉她,深入基层才能聆听群众声音;从事一线电力工作的哥哥启发她要多为群众谋幸福。他们的言行坚定了周书夷投身基层资源管理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在现场答辩环节,针对评委老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的提问,周书夷从三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明确目标,面对纷繁的选择,及时确定自己的方向是走好职业生涯之路的第一步。二是岗位选择,地区的政策存在差异,相同岗位的职责也会存在差别,需要求职者仔细考量。三是选择岗位后如何继续发展,她将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做好资源管理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永葆服务意识,为人民办实事,为群众解难题。

 


理想信念之火在浙师学子心中燃起,在将来,他们必能步履不停、孜孜以求,点亮青春之光,笃行复兴之路。愿他们所求皆如愿,所行化坦途,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成为理想的践行者与梦想的追寻者!

 

文字 | 吴东逸

图片 | 彭诗轩 宋佳音